《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报》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让爱滋润学生心灵

时间:          作者:□党委宣传部 张 强    

  “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倡导着哈理工人坚持理想信念与追求真理相统一,胸怀祖国与时代责任相统一,渊博学识与高尚品格相统一,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相统一。合校以来,广大教师牢记校训,默默耕耘在教学、科研、实践第一线,用传承守望的奉献精神和 “知行统一”的文化品质传道授业解惑,以高尚的人格、优良的教学工作、突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模范践行 “四有”好老师的师德标准和 “四个相统一”的行为规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成为备受学生尊重的人生导师。传道———夯实基础甘做人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第一位的。古人云: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名优秀的师,应该是 “经师”和 “人师”的统一,应该以 “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优秀的教师,善于用真情实感去关爱、尊重和欣赏每一个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去打动每一个学生,以自身的智慧力量去教育每一个学生,以自身的情感力量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以行动感召行动。多年来,哈理工众多可亲可敬的老师们用他们坦荡的襟怀、高风亮节的情怀诠释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真正内涵,在黑板上写满了最真的爱,在讲台上承载着最深的情,用一言一行为青年教师作出表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教授在他55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勤奋努力,默默耕耘。他在总结自己从教55年取得的成就时强调,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科研,不是获奖,而是教学。他说: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立德树人是老师的天职。”他经常勉励教师们要聚焦传道授业,努力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 “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默默耕耘”的教师誓言。不论科研工作有多忙,他始终坚持给本科生及研究生授课,承担了 “电介质物理” “量子力学及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 “高聚物的电性能” “固体的光学性能”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多年的平均教学工作量超过260学时。他不仅为学生 “传道授业解惑”,更以一名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感染、启迪着学生。他重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功底,每年都从大三的本科生中选拔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他的课题研究。他指导过的研究生、电缆86级王福来的硕士论文,1990年就在美国 《FERROELECTRICS》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硕士研究生王暄的论文1992年发表在美国 《JournalofAppliedPhysics》刊物上,被国外学者多次在SCI刊物上引用;他培养的研究生冯雪冰曾获1996年 “全国十佳跨世纪优秀人才”荣誉称号。
  在全国装备制造刀具行业素有 “刀王”之称的李振加教授从教60年来,一直遵循 “教书育人、管教管导”的教学原则,多次被授予 “优秀教师”称号。工作中,他讲授的课程从不对付,每次课前都要花一天时间做充分的准备,甚至连同板书也要自己先写一遍。由于准备细致,他的一门课的教案就有字典那么厚。一位离校二十几年的学生对李教授说: “您讲的课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没有讲稿,几根粉笔一次课,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显得特别轻松潇洒。”他自己却说: “事实上,每次自己上课并没有学生想象得那样潇洒。”他形容自己 “如鸭子浮水”,表面轻松,实则却十分紧张。李老师朴实质朴、博学厚德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师生员工的真心赞誉。时任校党委书记赵国刚评价道: “李振加教授把一腔热血洒在理工这片热土上,用对事业的热爱,用大师的风范和精神,教书育人、桃李满天,培养了一代代、一批批理工精英,撑起了一片片新的蓝天。”
  郝忠孝教授是根据黑龙江省委提出的 “人才共享”模式于1999年2月受学校邀请来校工作的。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他一直在探索 “言传身教”的最好方式。他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48人,博士研究生23人,有7人已评上了博士生导师。很多学生在工作中一直遵循着导师的谆谆教诲。在给学生赠书时,郝忠孝教授总会写上一两句赠言。其中有两本书扉页写到: “不断进取是教师永恒的主题!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克服科学研究的阻力!”他坦言: “我就想搞一辈子专业理论,并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好每一名学生。俗话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学生写上几句赠言是我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们毕业以后随时都可以看到导师的训诫。”
  授业———诲人不倦播种未来教师的耐心可以表现为一种怀着期望的等待和引导,一种诚恳的帮助。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性格习惯均会有所差异。由此,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显得尤为重要。耐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包容和谅解上,还体现在平时坚持不懈的指导和帮助上,为学生通往知识殿堂铺设坦途,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献礼教授,不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还持之以恒、踏实敬业,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坚持 “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信条。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他要求研究生毕业前要做到 “十个一”,即了解深钻一个研究方向、参加一个科研项目、进行一次调研考察、掌握一项特色技术、申报一个发明专利、发表一篇科研论文、完成一个机械设计、编制一个软件、了解一个合作企业 (行业)、做一次学术 (技术)报告。2009级博士生何耿煌回忆道: “刘老师对科研的求真态度非常强烈,有一次测试刀具刃口与切削力影响关系,我们和老师连续一周的不分白天黑夜工作,进行了四五百次数据测试,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叫厚积薄发。”正是如此,刘献礼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致力刀具教学和科研工作,辛勤耕耘30多年,硕果满枝。他培养的学生100%到骨干企业就业,有的已经成为了博导、院长,很多学生在加工制造、航天航空、刀具开发、汽车研发等领域成为了中坚力量。2014届研究生毕业后集体为他颁发了一个特殊的奖状———“最招人稀罕老师”。
  省优秀教师赵辉在授课时,针对高等数学课的特性,除注重减轻枯燥公式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还时时调整授课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整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课堂上做到板书工整,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课内容突出重点,以点盖面,受到了各专业学生的欢迎与好评。同学们口口相传: “听赵老师的课,你一定要将老师的板书记下来,那是精华中的精华啊!”在课间和晚自习时间,他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朋友,和他们沟通思想,打消学生们对学习的顾虑,鼓励他们每一次的进步。学生们常说: “辉哥这么够意思,咱们一定要好好学,对得起辉哥。”
  建筑工程学院曾涛教授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工作中,一直本着 “教师之职,是引导之职,即传播文明、解说知识、改变学生命运之职”的理念,勤勉尽职,为学生的培养倾注了满腔热情。担任院长后,曾涛教授依旧坚持每年至少讲授一门本科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不让自己久疏讲台,也是为了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做出学习榜样。他说:“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站稳讲台,把教学搞上去,既要知识水平过硬,更要教法高明。”为此,他还经常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开展座谈和研讨,每年都在青年教师间开展试讲和讲课大赛等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年轻教师还可以得到老教师们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 “做老师,第一要讲好课”的观念逐渐在每位教师的心中牢牢树立。
  理学院王树忠老师一直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融入教育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式” “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生动效果,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书的同时,他特别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既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又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言传身教,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评师网上,学生评价他说: “王老师授课一向是脉络清晰、生动有趣,把繁难的课程讲得出神入化,让人很容易接受。而且,老师很有耐心,总是鼓励我们,是一位非常模范而又有点幽默的好老师。”
  解惑———爱如泉水润物无声教师的爱心既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又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教师的爱心,时时表现为常人无法理解的对学生从心底里表现出的呵护。教育是心与心的呼应,是爱的共鸣。教育战线上的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经济与管理学院魏玲始终心怀对学生的爱心,做学生的朋友。 “德与学是教师最重要的两项素质。无学无德,学生厌恶你;有学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学,学生同情你;德学兼备,学生才会拥戴你。” 魏玲如是说。在她的鼓励下,一位不敢参加全国ERP竞赛的同学,经过培训和选拔,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竞赛并获奖,并因此保送了研究生。毕业前,他找到魏玲说: “老师,谢谢您,没有您的鼓励我不会去参加比赛,更不会保送研究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当时鼓励我报名时那期待的眼神。”她的学生生病住院,她经常到医院看望,为学生带去可口的饭菜,去医生那里了解病情,医生还以为她是家长。学生身体痊愈后,在给她发的短信里一直称呼她魏姨,这名学生说: “我感觉您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亲人。”
  测通学院青年教师刘卓夫还记得第一次登台讲课时,由于过分紧张,一节课下来,汗水浸透衬衫的尴尬;更难忘留学回国后,再次走上讲台时,一声久违的 “老师好”,让他感慨万千。刘卓夫不但在国家、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获得过骄人成绩,他还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在担任大一新生班主任期间,他十分注重与学生沟通和联系,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亲和力和感染力融入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他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所学课程与未来就业的彼此关联,邀请优秀毕业生为全班同学介绍学习方法,树立学习典范,培养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在他所带的测控专业2010(4)班中,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在全国电子大赛、数学建模联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被学校授予 “优秀班级”荣誉称号。
  王艳华老师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更是信仰者和践行者,她在向学生传播真理的同时,也实现着自身的追求与价值。作为省 “青马工程”导师、大学生理论研究会指导教师,十几年来为外国语学院、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作专题讲座上百次,批阅学习心得几千份,培养一批又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所教的自动化专业蒋友伟同学,家在地震中损失惨重。这对蒋友伟的打击很大,没有心思上课,思想负担很重。王艳华就经常给他买生活用品,帮助他,和他交流,鼓励他只有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感恩社会和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她今天依然记得,蒋友伟同学在面对是保研继续读书,还是回到地震灾区早日工作、减轻家里负担的艰难选择时打给她的那个电话。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传承理工精神,践行理工品质,广大教师把情和爱融入思想,融入行动,融入责任,融入血脉。对于 “好教师”的理解,自动化学院尤波教授感言: “学生学到了什么?收获了没有?提高了多少?能否学以致用?这是我从教30多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 ‘教不严、师之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自动化学院许家忠教授说: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老师在生活中对待学生要像一位兄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平易近人地与学生讨论问题,为他们点亮心灵的灯塔。”化工学院孙晓君教授说: “一名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否定可以毁掉一个学生的一生,而一名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肯定可以成就一个学生的一生。”机械学院姜彬教授强调: “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不仅要育人 ‘智’,更要育人 ‘德’,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关心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这是作为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省……”
  校训是学校不朽的灵魂,犹如灯塔,犹如指针,犹如旗帜,指引着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使命追求。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相信学校教职员工在新的时代,一定会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以无私的爱启迪和陶冶学生的心灵,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的目标奋力前行!

哈尔滨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328次访问,全刊已有6580362次访问